(转自地大之声)近日,我院副院长倪晓阳一行赴学校精准扶贫点湖北省竹山县秦古镇小河村开展科技扶贫,对绿松石尾矿库的边坡稳定性进行分析并研究尾矿的再利用问题。校党委统战部部长唐勤带队进行了看望。
小河村绿松石的大规模开采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矿山乱采、尾矿乱堆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居民的人身安全和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危害。一方面尾矿从矿上开采之后,未经任何处理就顺着峡谷河道倾泻下来,尾矿堆积下滑已淹没农田100余亩,同时污染了当地水源,而带有硫磺炸药粉末的尾矿和浮尘,严重污染了空气,给当地居民的呼吸道疾病埋下隐患。另一方面,高高堆砌的尾矿形成高势能的人造危险源,极易带来滑坡、泥石流等工程地质灾害,已经严重危及秦古镇小河村200余户村民和道路安全。对小河村实行专业干预已迫在眉睫。
倪晓阳说,秦古镇的绿松石开采,简单的矿山开采管理对于预防尾矿的滑坡有一定欠缺,应当从绿松石尾矿的滑坡机理研究入手,研究危害影响的发生原因、灾变过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效的危害控制。
倪晓阳(左二)和同事、同学们正在勘测尾矿坡度 庞伟红摄
已是倪晓阳第三次到小河村现场调研取样,为勘察尾矿情况,取得理想样本,这段时间里,她和同事们带着研究生们每天一大早,背着大量勘探工具和干粮,跟随当地向导进山,翻阅几座山头,对几个正在作业施工的尾矿进行现场勘测,山势陡峭且无旧路可寻,他们只能顶着日头顺着矿渣向上攀爬,累了席地而坐,饿了啃几口干粮,喝两口白水,直到天色渐黑才下山。
倪晓阳(右二)和同事、学生们正在测量尾矿地裂缝的长度和间距 庞伟红摄
倪晓阳告诉记者,“我们此次对6个矿区全部进行了勘察,并对去年勘察的4个矿区进行了复查。经过现场勘察,发现了几处存在滑坡风险的尾矿堆,已对施工单位进行了警示。”记者在一个采矿施工现场看到,从矿洞运出来的尾矿已经堆成一个高近百米,长宽约50米的高平台,小河村80余名村民正在有滑坡风险的平台边缘挑选矿渣。
除了勘察了尾矿滑坡风险,他们还带回了整整6麻袋尾矿样本。“目前,我们已经对所有尾矿堆积处进行了边坡稳定性研究并基本完成了4个尾矿支护方式及挡土墙设计”,倪晓阳说,“之后,我们要用所取样本进行雨淋、车辙等10余项相关实验,研究绿松石尾矿制水泥砂浆的可能性、绿松石尾矿与沥青混合铺路的可能性及绿松石尾矿混入土壤种植土豆、大蒜经济作物的可能性,这几部分工作均已有所进展”。
目前国内外对绿松石尾矿矿渣的再利用研究和矿渣淋滤实验研究还不够成熟,因此在课题研究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他们遇到了一些困难。“科学研究就是要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和突破,如果我们的这些研究能够真正意义上帮助小河村的200多户村民,这些困难不足以让我们却步,能真正作用于实践,帮助到别人,我想,这是科学研究最大的意义。”倪晓阳表示。
据了解,该项目变传统的“先污染后治理”为“发展与治理同步“进行,以对矿区及周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减轻至最低限度为原则,采用符合生态学规律的科学技术措施,从本质上解决矿山尾矿的安全、生态危害问题,有助于矿山的可持续发展。尾矿一旦“变废为宝”,将会给小河村带来一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我校自2015年10月起就吹响了精准扶贫的“集结号”,学校党委高度重视精准扶贫工作,同时积极号召、鼓励党外人士正确认识当前扶贫攻坚形势,围绕精准扶贫的工作重心,发挥统一战线联系广泛的特点,整合力量、集聚资源,与中国共产党合力攻坚,以期达到助推发展、智力支持、改善民生、生态建设、示范带动的效应。